您的位置:首页 > 枣阳资讯 > 热点关注

“枣阳楷模”2017年第三期

发布时间:2017-09-25 15:36:36作者:来源: 宣传部访问量:

“枣阳楷模”2017年第三期

 

“枣阳楷模”先锋榜

_DSC9704_副本.jpg

上榜者:姜臻臻   市第三实验小学教师

一切为了孩子们的“孩子王” 

姜臻臻,女,19813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19999月,作为襄樊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姜臻臻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十八年来,她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担任了十六年的班主任,先后兼任八年的教研组长、五年的年级组长,为钟爱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承载重托,她忙得像个“陀螺”。教师这个职业,承载着千万家庭的希望与重托。她深知教育孩子责任重大,工作从不懈怠:每天提前半小时走进教室,迎接全班111名孩子入校,清点人数、收齐作业,带着他们打扫卫生、诵读经典;课间活动,她全程“跟踪”,生怕哪个“淘气鬼”在这个空档做出什么“好玩”的事;送完路队,她重返教室,查看教室的门窗是否关好,孩子们的桌凳是否摆放整齐,电脑电视是否断电,是否有孩子掉队……。多少次腰疼发作时,她靠在讲台坚持给孩子们上课,头疼发作时她咬牙坚持,一届送走了,又有下一届学生来了……,她从不在领导面前提起自己的身体状况。

千锤百炼,她的课堂“精彩绽放”。为了备好一节课,姜老师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知识需求,备足功课,将课堂的四十分钟高效利用;她总是虚心向同事请教,反复修改,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她做什么都要向最高目标看齐。功夫不负有心人,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使她迅速成为教学能手,她在教学大比武(说课、评课、讲课)综合竞赛中荣获一等奖,优质课、课件设计、论文屡屡获奖,被评为小学数学《教学导案》先进个人、远程教育先进个人。

创新管理,她为孩子们“领航”。她大胆创新班级管理,让每个孩子鼓起勇气,大胆开口演讲,做班级的小主人。在她的引导下,5名值日班长各司其职,干劲十足,他们将大家关心的话题进行筛选,每周五将下周的班队会主题写在黑板上,让全班同学围绕主题进行反思。周一班队会时,孩子们轮流上台演讲,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对准备充分、演讲精彩的同学大力赞扬,对初次上台、心理紧张者加油鼓劲,并把孩子们的演讲稿汇总整理,学期结束时,一人一本“个人专辑”,充分展示出每位同学的风采。学生的管理水平、写作能力、演讲技巧都得到了锻炼,集体荣誉感更强,主人翁意识更浓。因为每次班队会都能开到孩子们的心里去,能引起大家的共鸣,班风班貌焕然一新,班级管理得到长足发展。她还常常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需求,主动帮他们解决问题。她建立的班级QQ群是学生心灵的驿站、微信群是只为与“你”同行,解决了多少学生心理上困惑及学习上的难题。2015年,她带的班级荣获湖北省“班级文化先进集体”。

播撒爱种,她是留守儿童的“亲妈”。面对众多思想单纯、心理脆弱、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姜老师倾注全部爱心,不是“亲妈”胜似“亲妈”。20034月的一天中午,班上的陈小旭与同学发生矛盾后,突然不见了。姜老师知道:这孩子性格内向、倔强,家庭条件不好,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时很少跟同学们交流,有厌学情绪。当时通讯条件还不发达,在向学校领导简单报告后,她骑上自行车一路寻到十几里之外的小旭家。这个家他已经家访过几次了,可是孩子根本没回来,在安慰了70多岁的爷爷奶奶后,姜老师又到了孩子的姑姑和外婆家,结果都没有。带着焦急的心情,姜老师又往回寻找,在离学校不远的谷场边,终于发现了小旭的身影。原来小旭感觉自己没有亲人关心,心情烦闷,就不想上学了,正在四处游荡。看着这个年仅十二岁的孩子,姜老师无比心痛,把他接回了自己的家,告诉他老师就是他的亲人。姜老师从生活上关心,从心理上开导,又号召全班同学进行帮扶。同时与孩子的父母进行了多次沟通,小旭妈妈专门请假回来陪伴孩子。经过两个月的交心谈心,陈小旭终于解开了心结,向同学们敞开了心扉,快乐、健康地走进了中学的大门。很多孩子视她为亲人,毕业多年仍经常给她写信、打电话,述说自己的近况,放假回来第一时间就到学校去看望她。她多次被评选为襄阳市“学生最喜爱的老师”、枣阳市“学生最满意教师”。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姜臻臻老师教过的学生跟她最亲,家长对她倍加信任:“老师,您今秋带一年级吧?我家老二就交给您了;老师,孩子在家不听话,他就听您的!老师,我家孩子舍不得离开您,她特意把您们班毕业照制成抱枕送给您;老师,我出资为孩子们拍一部微电影当作留念吧!老师,我常跟同事说孩子能遇到您这样的老师是他们的幸运……”这,虽不华丽但却饱含深情的话语,正是她忠诚教育事业的映照,正是她真情教书育人的谱写,正是她无怨无悔人生追求的体现!

 

 

“枣阳楷模”先锋榜

江中强_副本.jpg

上榜者:琚湾镇闫家岗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江中强 

当好“领路人” 建设新农村

2009年春,江中强同志临危受命到闫家岗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江中强同志牢记党的教导,努力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团结村党支部一班人,为乡亲们做实事做好事。在江中强同志的带领下,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闫家岗村由原来一个财务管理混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到处脏乱差的村变成了交通便利、村强民富、“美丽宜居”新农村。20129月,闫家岗村被襄阳市授予“2011年度全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步村”荣誉称号。20145月至20165月闫家岗村先后被湖北省授予“宜居村庄”、“美丽村庄”称号,20166月江中强个人被湖北省委授予“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荣誉称号。

一、千方百计谋发展

闫家岗村位于琚湾集镇北部,13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近5000人,在当时由于种种原因,该村一度成为“支部班子软弱散、村里事务无人管、集体资产被侵占、群众上访一大片”的落后村集体。他一上任就从清理集体资产入手,在上级党委政府支持下,不到两年时间用行政司法手段追回了被他人侵占的集体资产6起,其中有1起村集体诉讼官司从枣阳法院打到襄阳中院,最终村集体胜诉,为村集体挽回经济损失110余万元,从而赢得群众的信任。

“作为村支部书记,不能带领群众致富,不能把各项工作搞上去,就不会有人相信你、支持你”。因此江中强首先想到的是从农业发展上下功夫。琚湾镇有众多棉花加工企业,棉花需求量很大,江中强便积极带领群众种植棉花。通过算经济账,江中强发动村民种植棉花700多亩,占本村耕地总面积的15%,当年人均增收2000余元,极大地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促进农民增收,光靠农业是不行的,必须实现收入多元化。根据闫家岗村民勤劳朴实的特点,江中强鼓励村民大力发展养殖业。遇到技术问题,他邀请专家举办培训班;遇到资金问题,他帮助跑贷款;对规模养殖户,如,一组的陈罗辉,一户养了2000多头猪,他亲自帮助选址、搞规划......,在他的帮助和带动下,全村共发展养鸡、养猪、养牛等养殖户52户,发展专业合作社13家,仅此一项,养殖户年均纯收入就达到30万元以上。

除此之外,闫家岗村充分发挥集镇村优势,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先后引进经营范围涉及粮食、油料、木业、棉花纺织、超市等中小企业60余家,解决就业人员1400余人。

二、凝聚民心是关键

闫家岗村是琚湾的一个大村,因此改善交通及居住环境就成了一件大事。2011年底,为了彻底解决闫家岗村脏、乱、差的环境,江中强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在辖区交通路、东兴路共拆除违建设施27处、转移道路附近乱堆乱放剥板场21家,投资30万元修建下水道近5公里,彻底改变了该村环境面貌。2013年江中强积极利用国家“村村通”政策,向上争取村公路建设资金,再加上村里筹集的资金,新硬化道路6公里,解决了部分组之间通行难的问题。除此之外,他还组织为闫家岗村靠近集镇的路段栽种风景树2500余棵,极大地美化了集镇周边环境。

为了使富裕起来的村民有更好的居住条件,他带领村支两委干部抓住国家实施“土地增减挂钩”的政策机遇,在该村2个村民小组实行“迁村腾地”,共增加耕地面积135亩,同时招商引资搞“美丽乡村建设”,目前该村招商引资项目“城中城”建设已完成一期规划建设,共建有120套标准农居,极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面貌。

2015年他积极向上级教育部门争取,在本村修建了一所9个教室的标准幼儿园,方便了村民的孩子就近入学,同时争取上级支持在本村新建了一个占地7000平米的休闲文化广场,丰富了村民休闲娱乐和文化生活。2014年该村被湖北省授予“宜居村庄”称号、2016年又被省委授予“美丽村庄”称号,在20152016年协助成功举办了琚湾镇第一、第二届酸浆面文化节。

三、为民服务解忧难

用水困难一直困扰着琚湾镇,闫家岗村也不例外,每年一到农业用水季节,用水矛盾引发的信访问题十分突出。长痛不如短痛,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2013年江中强提议通过多方筹集资金新挖堰塘4口、新建泵站3座、打机井4眼、硬化渠道5公里。一方面解决了农业用水,另一方面又可以将堰塘以村委的名义承包出去,以增加集体收入。经过村“两委”班子拿出草案,党员、村民代表讨论等程序,全体村民一致表决通过。就这样,闫家岗村集中民智、民力、民心办成了许多年来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

每到春节,经过精心筹备,闫家岗村为每一户困难家庭都送去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虽然钱花的不多,但体现了村“两委”班子的关心。群众也觉得干部始终和群众站在一起,心里想着群众。

四、牢记党员本色

在到闫家岗村任职的9年时间里,江中强同志经常是早出晚归,常常和干部一道,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宣传落实上级政策,了解群众疾苦,第一时间解决村民遇到的生产生活困难。江中强常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工作中,江中强坚持民主,自觉搞好班子团结,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做到班子合心、合力、合拍。在决定村里修路、挖堰、合同承包等重大事项时,他坚持民主决策,坚持民主集中,与“两委”班子,充分交流思想、交换意见,对重大决策、重大问题,始终坚持做到集体研究决定,不搞“一个人说了算”。正是因为坦诚相见,每年的民主生活会上,他都虚心听取全体党员干部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也促使自己在工作中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公生明、廉生威”。当干部只要公正严明,一切为了百姓,百姓和其他干部自然服你,江中强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166月江中强被湖北省委授予“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并当选为枣阳市第八次党代表和襄阳市第十三次党代表。

 

“枣阳楷模”先锋榜

赵琴琴_副本.jpg

上榜者:赵琴琴  国网枣阳市供电公司营销第一党支部书记

甘做客户“电保姆”

赵琴琴,女,汉族,中共党员,198311月出生,2003年参加工作,现任国网枣阳市供电公司营销第一党支部书记。曾荣获湖北省电力公司“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电力公司“两学一做”讲党课竞赛优胜奖、襄阳供电公司“五四青年奖章”、襄阳供电公司红领微讲堂暨“两学一做”讲党课竞赛一等奖、襄阳供电公司“挑战主持人大赛”二等奖、襄阳供电公司“2015年度营销先进个人”、襄阳供电公司“践行‘三严三实’,我为增供扩销作贡献”主题演讲比赛二等奖、襄阳供电公司“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群队伍技能竞赛优胜奖、襄阳供电公司“2016年度青年岗位能手”。

她参加工作10多年以来,始终坚持“你用电,我用心”的服务理念,始终以“客户的满意是最好的服务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体现“一切为了客户,为了一切客户”的服务宗旨。她就是赵琴琴,客户的“电保姆”。

特事特办 寒冬夜验收

2016年,枣阳市房地产业开发势头不减,多处住宅集中在冬季竣工,用电项目验收就成了大客户关注的焦点。

中央公园项目是枣阳市大型房地产项目,共建设15个住宅区,2000多住户翘首企盼入户进新居。“新年新气象,项目经理就是要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赵琴琴站在客户的角度分析。她一方面特事特办,主动与客户对接,实时安排工期,协调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各专业人员,合理安排验收时间,减少中间等待时间,加快项目验收速度。

由于中央公园项目的楼区都是高层,而配电室建设在地下,光是变压器就有14台,高低压用电设备多、配电工程接线复杂,这一度给验收进度造成影响。为提高验收效率,赵琴琴将验收人员分为2个工作组同时开展工作。

提起工程验收,同事黄兴武不由地眯起眼睛,浑身打起冷战。冬季的天气格外寒冷,一股股冷风直吹脊梁,在昏暗的灯光下,赵琴琴一个女人同志带领着各专业人员对着配电箱、低压电缆,耐心细致地进行竣工验收。“由于变电所位于地下,对组装高低压箱、变压器接线、工艺标准要求非常高,我们必须仔细检查,时间长了,眼睛累了,我们就习惯眯着眼睛看了。”黄兴武开着玩笑。

“我们竣工合同是在今年1月,验收时正遇上地下停车场铺路面。在这种情况下,赵琴琴完全可以找个理由拒绝提前验收,可她一直走在我们前头,主动与我们联系,提前介入,一路‘绿灯’,既满足了市民的需求,也实现了让客户满意的承诺。”中央公园项目负责人程少鸿称赞道。

“要想满足客户的用电需求,我们只能自主加压,抓紧时间联系各专业负责人员随时准备验收。”赵琴琴说。经过半个月的检查,中央公园项目在201612月末正式通过验收。

全力以赴 一次送电成功

“我们鄂泰纺织厂这样的用电企业能够在重要时间节点一次性送电成功,实在不容易,感谢供电企业的客户经理。”去年821日,鄂泰纺织厂负责人刘明亮紧紧握着赵琴琴的手,久久不肯松开。

鄂泰纺织厂是政府重点项目,该厂在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纺织工艺后快速发展,不仅在产销量上连年增长,用电量也有了较大幅度提高。16日, 鄂泰纺织厂进行增容改造,拆除原有的一台1250千伏安变压器,新上一台2000千伏安变压器。考虑到纺织线的特殊性,要求电源持久、连续,也就是说,1250千伏安变压器停运后,2000千伏安变压器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接通电源,如变压器不能按时投入运行,将给纺织厂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赵琴琴得知客户用电工程工期紧、任务重,决定为客户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全力以赴满足客户用电需求。“程俊强,注意设备接线、施工工艺……”“王强,关键把握计量装置接线、负荷管理装置是否正确……”为提高客户工程项目工作效率和用电安全可靠性,确保纺织厂一次性送电成功,赵琴琴每天晚上都要召集各专业人员就第二天的工作任务进行沟通,倾听意见和建议,把工作做仔细,不漏掉任何盲点。

“我们要做到细致、耐心,面对一些细小问题必须及时处理得当,才能避免送电万无一失。”在验收检查中,赵琴琴不放过一丝隐患,只有按照标准验收,才能确保送电的“零失误”。赵琴琴在一次验收时,发现客户在电缆桥架施工中不规范,存有缺陷问题,他及时做出整改标记,然而客户方却没有理睬。对此,赵琴琴并未大意,第二天便组织各专业进行现场监督整改,硬是在整改合格后才满意离开。事后,客户方代表感激地说:“多亏客户经理的‘较真’,才保证企业一次性送电成功。”

“只要切身为客户着想,必能得到客户的理解。”多年来,赵琴琴用一次次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和赞誉。

 

 

“枣阳楷模”先锋榜

兴隆_副本.jpg

上榜者:程红  兴隆镇中心卫生院内二科医生

用爱弹奏生命的最强音

程红,一名普通的内科医生,一名工作在最基层岗位上的一名普通党员,她的头上没有耀眼的光环,身上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她只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工作,她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悉心服务于每一位患者,她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细心,温暖和感动着每一位病人,用心灵深处的爱弹奏着生命的最强音。

爱是她人生脱变的催化剂。1996年,程红来到兴隆中心卫生院工作。被安排在医院办公室工作的她看到临床医生、护士都在为病人忙碌,而自己作为一名医生不能为患者做一些事,她寝食难安。于是她主动请缨要求到最忙的内科上班。领导同意了她的要求,并先后安排她到枣阳市一医院、襄阳中心医院、十堰太和医院进修学习。经过几年的潜心学习,她完全具备了一名内科医生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这使她能更好的为病人解除病痛。

正是因为程红有为病人服务的理念和意识,有对病人的关爱,才会使她的人生产生脱变。

爱是她事业奋进的助力器。工作中,程红把“严谨为医,诚信待人,厚德行医,医德共济”作为自己服务的理念,对待患者心中始终装着爱,她要让爱成为事业奋进的助力器。

兴隆卫生院属于乡镇卫生院,前来就诊的病人大多来自农村的病患,又以老弱病残为主。但不管是哪样的病人,她都热情接待,精心医治,不嫌脏,不惧累,不怕烦。     由于心中充满着爱,她对待病人,总是像亲人一样。刘升镇马寨村有一位小伙,父母早年过世,靠出嫁的姐姐和姑妈救济生活。由于体质弱,他常好生病,每次生了病,姐姐和姑妈就将他送到兴隆卫生院来治疗。每次来,办好住院手续,姐姐和姑妈给他留下一些钱就走了。这个有些智障的小伙,不注意算着用钱,住院没几天,身上的钱就用完了,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小伙就去找程红,“姑姑,我没钱了”。程红知道他没钱吃饭了,就帮他买饭,或者每次给一些钱让他自己买。这样一直到小伙治愈出院。小伙来住几次院,程红就帮他几次,没有一句怨言。

对熟人她是这样的,对不认识的病人,她也是如此。很多老年患者,儿女不在身边,程红为他们医治疾病的同时,还给他们清理呕吐物、排泄物,塞退热栓、打饭、端水喂药等等,这些事情不胜枚举。经常为缺衣的患者捐赠衣物,为没钱的患者垫付医药费等是她从医生涯中连续不断的序曲。   

良好的医疗技术,优秀的医德品质,找她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在医院,她收治的病人越来越多,工作量也越来越大,每天从早到晚,都是在看病人、查房、写病历。她家住襄阳,家中有80多岁的婆婆,还有一个上小学的女儿,忙碌的工作,让她无暇顾及家人。对于家人,她是满心的愧疚。但为了工作,为了病人,她只好舍小家顾大家。

爱是她和谐同事关系的粘合剂。程红是一个爱为他人着想的人,遇到事情,常会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2015年秋,卫生院新院建成并投入使用。院领导决定把她所在的内科分成两个,设内一科和内二科,原来科室里有五名医生,安排起来有难度,领导让内科的五位同志提想法。程红向领导提出,自己到只有两人值班的内二科。领导和同事望着大度的程红,投来赞许的目光。分科后的一年中,她和另位同事轮流交替上白班、值夜班,没有夜休息,不能休假。一年下来,程红人瘦了十几斤,感觉老了十多岁。可是为了工作,为了顾全同事,她没有报怨。   

她要用爱当粘合剂,让同事之间的关系和睦融洽。先贤孟子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程红与科室的同事之间是这样相处的,她与单位的同事间同样是这样相处的。 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程红的工作,被领导看在眼里,被同事们看在眼里,更被患者及其家人记在心里。2007年,程红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6年,她由院支部提名、党员投票,推荐为兴隆镇党代表,出席兴隆镇党代会,并被评“优秀共产党员”。今年被全院职工推选为兴隆卫生院“最佳医生” ,同时被评为兴隆镇“三八红旗手”。 组织上给了她荣誉,同事们、患者及其人家人们给了她赞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战斗在一线的卫生工作者,程红将会倍加努力的工作,继续用爱去谱写生命的乐章,用爱去弹奏出生命的最强音。

 

“枣阳楷模”创业创新榜

李雯1寸照_副本.jpg

上榜者:李雯  市水利系统“双创”楷模,枣阳平安保险业务总监

梅花香自苦寒来

李雯,女,现年47岁,枣阳市吉河水库管理处干部,2003年离岗创业,现在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枣阳支公司任业务总监,市政协第四、七、八届委员。十五年来,在保险这个人们并不看好的行业里,她凭借自身的勤奋、聪慧、韧性、拼搏,脱颖而出,一跃成为枣阳平安保险的业务精英、培训导师、形象大使和领航人,为枣阳平安保险的发展、促进劳动者就业、保障千家万户的经济利益、助推枣阳县域经济腾飞付出了艰辛努力,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转岗创业,勤奋撑起一片天。2003年已过而立之年的她,面对丈夫单位改制下岗后收入不景气、孩子年幼、公公婆婆无收入常年有病的家庭窘境,抱着想出去看一看闯一闯、不让自己将来后悔遗憾的念头,以离岗创业的形式,悄然离开了热爱并为之奋斗了12年的水利系统工作岗位,来到陌生的保险行业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创业。

刚接触保险尚充满神秘和憧憬,多次碰壁后的她心灰意冷、手足无措,在一番痛苦和挣扎后,她开始了深入思考。做过行政工作的人普遍善表达、懂管理、会协调、能干事,这些都是自身的长处,做到扬长避短,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披荆斩棘,无往不胜。开弓没有回头箭。考虑成熟了,她就义无反顾的开始认真做下去。经过15年的摸爬滚打和砥砺奋进,由普通业务员晋升为主管、经理、总监,个人收入大幅提升且逐年递增,相继担任三届市政协委员,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女子蝶变成今天员工口中的“女神”,完成了事业的华丽转身。她经常用自身成长经历告诉员工,时代为我们创造了机遇,命运靠自己把握,惟有大胆创新,方能勇立潮头。

二、壮大团队,解决就业。单打独斗孤掌难鸣,团队作战势不可挡。一人成功不算本事,团队获胜方显智慧。她通过举办创说会、产说会、会员沙龙、员工家属联谊会、现场招聘等形式,讲解保险理念、介绍公司薪酬制度、分享就业创业成功者的经验等,影响激励员工,广纳天下英才。经过多年的努力,枣阳平安保险公司团队规模已由最初的23人,营业面积不足50平方,发展到现在总人数422人,职场面积1500平方,每年的保费收入过3000万元,成为全市规模效益和实力最强的保险公司、湖北省“全省十佳平安营业部”、襄阳市优秀创业平台。

三、金融服务,拓展融资。李雯在带领团队开展保险业务的同时,也注重发挥作为市政协委员的职能作用,广辟渠道,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近几年来她针对企业和个人反映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把平安银行的金融服务向企业和个人延伸,不遗余力地推广诸如保单贷、中小企业网银贷、住房贷款、公务员信誉贷款等金融产品,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融资需求。去年以来,平安金融共为我市提供各类贷款总额1.3亿元,为“双创”引来了资金的源头活水,有力地支持了我市的经济建设。

四、立足本职,奉献爱心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除了平时注重弘扬平安公司先进的企业文化外,她还带领自己的团队奉献爱心,回馈社会。15年来,积极支持并参与扶贫助学活动,每年公司和个人出资约2万元,为20名枣阳籍学子完成学业奉献爱心;积极参与抗洪救灾、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等公益活动,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达18.16万元。

 

“枣阳楷模”创业创新榜

王世刚_副本.jpg

上榜者:王世刚  市第五建筑有限公司总经理、党支部书记

王世刚事迹材料

艰苦创业的领航者。从1980年进入枣阳市第五建筑有限公司当一名普通建筑工人,到2005年成为公司总经理、党支部书记,从业25年来,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克难奋进,一步步从工人成长为公司预算员、科长、副经理、技术负责人、经理、总经理、党支部书记,他见证并参与了公司的成长与壮大,公司2016年营业额1800余万元,上缴利税100余万元,实现利润近70万元。

回馈社会的公益人。在经营发展公司,不断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他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社会的心,牢记企业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坚持公益慈善事业多年,“看望福利院老人、资助贫困大学生、援建街道亮化工程”等公益善行中都有他的身影:

2011年春节,共买三头猪,分别到琚湾镇中心福利院、琚湾镇长堰福利院、琚湾镇徐畈福利院看望慰问福利院老人,价值人民币10000元;

2012年春节,共买鱼2000多斤,分别到杨垱镇中心福利院、杨垱镇第一福利院看望慰问福利院老人,价值人民币8000元;

2012年,向枣阳市财政局捐款2000元用于打机井抗旱;

201210月,枣阳市慈善会举办2012年“济困助学”活动,捐款10000元人民币资助孤儿上学;

20139月,枣阳市琚湾街道亮化工程,捐款10000元;

2013年至2016年,每年捐款11000元人民币资助贫困学生上大学,三年合计资助贫困学生上大学33000元。

履职尽责的好代表,王世刚是枣阳市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人大代表,已经连续五届当选为枣阳市人大代表,作为一名资深老代表,他倍加珍惜选民的信任与重托,始终心系选民,经常走进选民,倾听选民心声,为他们发声,作为琚湾镇建筑行业的代表,他多次在市人代会上提出促进建筑行业发展,有利增进民生福祉的建议。

工作上的多年付出,也让他多次获得上级党组织和建筑行业的认可,曾先后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党员标兵、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建筑业项目经理、优秀建筑业企业经理等荣誉称号。

对于未来,已经年过半百的他仍旧精神矍铄,满怀激情,他将继续带领公司发展再上新台阶,继续坚持公益事业不放弃。

 

“枣阳楷模”好人

DSC_0236_副本.jpg

上榜者:薛松  市公共交通总公司驾驶员

传递公交车厢正能量

薛松,19876月出生,30岁,一身干净整洁的湖蓝色工装,胖胖的身材,圆嘟嘟的脸,眯眯的眼睛笑起来就像一位邻家大男孩,让人感到可爱、可亲。可是,谁也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位年青人每天耐心驾驶公交车运送乘客2000多人/次,从事公交工作近两年。

公交驾驶员是一份十分辛苦的工作,寒来暑住,每天总在天色未亮开始上班,夜幕降临还不能下班,驾驶着公交车在固定的公交线路上不停往返,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很少有年青人喜欢这样一份疲劳而又单调的工作,因此,经常有人问薛松:“嗨,年青人,你喜欢这个工作吗?”薛松的回答是:“喜欢,因为公交就像一个家,8米公交车厢每天发生着让你感动的事情,让你对这个家充满喜爱。”

确实,8米车厢每天都在上演一幕幕感人的故事:

“师傅,我的东西丢在车上了,请帮我找一找。”

“好的,你稍等,我帮你每个车问问。”

“老人家、你慢点,我扶你上车。”

“叔叔,谢谢你送我上学。”

“谢谢你,谢谢你帮我找到了这些重要的证件。”

......

一声声感谢、一句句感人的话语,拾金不昧、乐于助人,这些正能量的事对于公交驾驶员来说是每天都能遇上的事。薛松说:“这是一个让人充满感情和回忆的工作,我是一名转业军人,我喜欢这种正能量,我要向我身边的同事学习,把这种正能量在这8米公交车厢传递下去。”

也许就是这份公交人对公交的爱与执着激励着薛松,自从事公交工作以来,他勤钻业务、关心乘客,从一名普通职工,慢慢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班长。而最近在他驾驶的公交车上发生的一件事,感动了许多枣阳市民。

201783日清晨732分,薛松仍向住常一样驾驶着376号车准点从商业大厦发车,开始一天紧张而又忙碌的公交营运工作。

车行不到5分钟,在接近武装部公交站台时,车上突然有人大喊“这名小伙发病了!”薛松从车载内部监控屏上一看,发现坐在车厢中部的一位年青小伙子在座位上身体不停抽搐,情况十分吓人。他立即将车停稳,赶紧走到车厢中间,只见这名小伙己开始意识昏迷,脸色苍白,呼吸微弱,四肢开始僵硬。

“怎么办?”从未遇到过这种事情的薛松立即拿起电话准备拨打120急救。

但是,曾在部队医院服役学过的紧急医疗救援知识立刻浮现在薛松的脑海里。他意识到,这名乘客可能是癫痫发作了,以乘客现在的发病情况来看,等待120急救可能会生命不保,必须要立刻采取急救措施。于是,薛松当即立断,挂掉120电话,急忙利用自己学过的急救知识,用手狠掐小伙的人中穴进行急救。很快,小伙儿有了反应,抽搐症状减轻,并吐出了几口口水。确认小伙己经缓了过来后,薛松的心也缓了过来,他立即下车找民警帮忙,并再次拨打120急救电话,最后在民警的帮助下,薛松把这名小伙送往了医院。

事情发生后,薛松应对紧急情况,从容不迫,勇于救人的事迹受到襄阳日报、楚天都市报、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他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许多人说:“枣阳有这样一位充满正能量的小伙,真棒!”

但是,面对这些表扬薛松却一点也不骄傲,他说:“是公交这个大家庭培养了我,是身边的同事用行动感染了我,给予了我帮助别人的力量,我没有什么可骄傲的,因为,我的身边每天都有让我更骄傲的事情发生,让我学习、激励我成长。做为一公交员工,做为一名军人和党员,我要践行“两学一做”,不忘初心,做好公交服务每一天,认真服务到永远。”

是的,薛松同志不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公司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来,他总是积极参加每一次“主题党日”活动和政治理论学习教育,他说:“我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抵制歪风邪气,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薛松不光向别人学,也开始学着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他感人的事迹发生后,市公共交通总公司迅速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学习,学习他乐于助人的精神,勤劳朴实的工作作风,他的这种精神将感染每位公交员工,激励每位公交员工,他的这份满满的正能量将在8米公交车厢不断传递下去!

 

“枣阳楷模”好人榜

QQ图片20170915104953_副本.jpg

上榜者:殷学强  熊集镇第二福利院院长

构筑孤寡老人的幸福家园

20031月,在乡镇机构改革的大潮中,一位党政干部自愿从熊集镇民政所主任的位置退居二线,主动请缨创办熊集镇第二福利院。他用辛勤和汗水在位于茶安村长岗山上的一所废弃的小学院内,建起了熊集镇第二福利院,为孤寡老人构筑了一个幸福温馨的大家庭。如今十四年过去了,生活在这里的老人们生活无忧,安享晚年。一提起他的名字,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他是这个大家庭的脊梁骨、是肢残人的拐杖、是盲人的眼睛、是五保的亲人,是我们孤寡老人的恩人……”他,就是十里长岗上的拓荒人——熊集镇第二福利院院长殷学强。

爱心,撑起一个幸福“大家庭”

14年的苦心经营,14年的艰苦创业,让熊集第二福利院的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现在,生活在这里的老人们,生活无忧,日子过得舒心安逸。他们走的是水泥路,用的是自来水,看的是闭路电视,太阳能热水器24小时供应热水,集体澡堂一次可供4人同时洗澡。大容量洗衣机、电冰柜、柜式空调一应俱全。这个大家庭,天天荤素搭配,一日三餐不重样。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让老人们在感受节日快乐的同时,福利院还会请来民间艺术团、少儿歌舞团、老年戏剧团为老人们义务演出献爱心,丰富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生活得好,不如有一个好身体”是每个老人对健康生活的真实追求。殷学强把老人们当亲人看,把老人们的想法放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他带领大家在这个贫瘠的山岗上垦荒种养,种粮种菜种果,养鸡养羊养猪,把昔日荒僻的废弃场变成了“大粮仓”、“瓜果园”和“养殖场”。十四年来,熊集镇第二福利院新建房屋19间,维修危房23间,砌围墙630米,建鸡舍16间,猪圈2个,花带448米,栽植各类风景花木10多种400多株。开垦荒地11.6亩,累计循环养牛27头,养猪560多头,养羊380只,养鸡4.3万只。产粮12万多斤、产棉2.3万斤、油料6万多斤,鲜桃5万多斤,各类蔬菜30多万斤。

殷学强凭借着一颗对党、对山区福利事业的忠心,凭着一颗对孤寡老人的爱心,让大家过上了一个自给自足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

忠心,开创一片事业“新天地”

“人活着就要为群众做点实实在在的事”,作为一名农村基层普通党员,殷学强怀着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福星工程”规划的第一年。市民政局和熊集镇政府决定兴建熊集镇第二福利院,从原民政所主任位置上退下来殷学强退休不退岗,主动要求到长岗这个一穷二白的地方创办熊集镇第二福利院,为照顾孤寡老人献出绵薄之力。他不顾自己几十年的基层工作落下的腰肌劳损和颈椎病、胃病等多种疾病的折磨,卷起铺盖就来到了长岗这个偏远的荒山。在山上一所废弃的小学安营扎寨,小学院内到处杂草丛生,校舍更是破败不堪,到处是残垣断壁。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烧柴也要到山上去砍,这里远离集镇十多里,交通不便,一遇雨天,车辆无法通行,所有的物资和生活用品都要靠肩挑背扛。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劝他:“你已经退休了,干了一辈子,老了不享个清福,去操这份闲心干啥?”但是殷学强不为所动,几十年的基层工作造就了他坚韧的作风和性格,凡是他认定的事,就是八头牛也拉不回来。

“既然干,就要干出个名堂”,殷学强说到做到,一定要在这片不毛之地上建起高标准的福利院,为孤寡老人撑起一片生命的绿荫。几十人进场生活,饮水是个大问题。他首先带领大家寻找水源,挖井取水。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距福利院600多米的河沟旁挖了一眼水井,接着又铺设进出水管道1300多米,经过大家20多天的努力,一举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的局面。水的问题解决后,住的问题一刻也不能耽误。当时正是八月上旬,秋老虎肆虐,天气无比炎热。殷学强带领大家利用早晚加班平整场地,白天安排室内工作,早晚到室外干活。手套磨破了又换,解放鞋穿烂了十几双,光铁锹、洋镐等劳动工具都用坏了几十把。苍天不负有心人,仅用了半年时间,他们硬化路面800多米,整修花带4条,粉刷房屋30多间,整个福利院修葺一新。居住的问题解决了,殷学强又和大伙一块垦荒种地,发展多种经营。他们用发扬愚公移山的自强精神,开垦荒地10多亩,种粮种菜,当年就解决了几十号人的吃饭问题。昔日蛛网密布的房屋、满院没膝的杂草,变成了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的新居所。各项指标均达到了标准并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熊集第二福利院的建设成就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就连周围的群众也都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老殷不愧是一个作风扎实的基层干部,是一个能干事、干成事的好干部。

孝心,构建一个和谐“温馨家”

农村五保来自四面八方,由于长期独居,生活习惯各不相同。长期的社会底层生活也导致他们在身体和心理上,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缺陷。要想让这些性格各异的人们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入院之初,殷学强首先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督促他们洗衣、洗澡、晒被子,定期请理发师为他们理发剪头,使老人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梨园村五保老人阮书涣由于长期无人照料,入院时全身上下肮脏无比,五保们都叫他“窑匠”。入院后经过精心护理,脸上、手上、脖子上的黑垢没有了,衣服干净了,头发理顺了,整个人像换了个人。一个月后村干部带着亲属来看他,大家高兴地说:过去像个“挖窑的”,现在像个“上班的”,看来要是再跟殷院长混几年,说不定还能娶个老伴安个家。

由于经费紧张,为了少花钱多办事,殷学强本人既当管理员,又当服务员。他经常帮助老人们洗衣、洗澡、剪指甲。五保老人马传亮双目失明,入院初期衣食住行都不能自理。殷学强亲自牵他上厕所,拉着他的手到餐厅就餐。叶家启患骨癌长年卧床,室内散发出一股异味,被子一掀更是臭气熏人,殷学强却并不嫌弃,亲自给他换药、换衣、晒被子。五保黄树芝已经80多岁,多年的支气管炎导致她一遇天冷就不能起床,长年不断药,殷学强亲自为她换热水袋,把每次要服的几种药放在一起包好,一天三送。老人感激地说:“谁说我没有儿女,殷院长比我的亲儿子还要亲啊……”

2012年,福利院新接收的卢岗村五保卢法德入住后经常闷闷不乐唉声叹气。殷学强在交谈中了解到卢法德入住前曾在一家私营企业打工,还有3000多元工资没有要回来。得知这一情况后,殷学强主动找到企业老总交涉,几经周旋后,对方仍然以卢法德一年未干到头无法给他开工资为由拒绝支付。这3000元数目虽不大,但殷学强一定要老人讨回一个公道,他反复到劳动部门申诉,找镇村干部调解,迫于各方压力,对方终于支付了这笔工资。当老人接过这3000多元钱时,双手颤抖地抽出几张塞在殷学强的手里,激动地说:“殷院长,要不是你帮忙,这点钱我这辈子怕是要不回来了。”殷学强摆了摆手若无其事的说:“这算不了啥,是你该得的,大家都是一家人,你们的事就是我的事……”

赤心,谱写一曲无私“奉献歌”

百善孝为先,自古忠孝难两全。正值福利院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殷学强86岁的老父亲患肝腹水卧床不起,在老伴多次电话催促下,他请假离开福利院回到父亲床前聊表孝心。看到奄奄一息的父亲,作为独子,他理应送终。可是,福利院很多事情离了他就没人操心,着实让他放心不下。守护父亲四天后,他让老伴代为照料一下,自己回下福利院处理完事情马上回来。就在当天晚上家里传来父亲病逝的消息,失去至亲的痛苦让这位六尺高的硬汉潸然泪下,他找了个无人的地方痛哭了一场,喃喃的祷告父亲的在天之灵能够原谅自己的不孝,原谅自己没能在父亲临终前见上最后一面。

除了在福利院建设上呕心沥血,在生活中殷学强也时时刻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有时的做法甚至苛刻得让家人难以理解。殷家在熊集镇湾堰村是个大家族,2016年,殷氏家族一部分在外发展的企业老总准备回乡捐资兴建殷氏祠堂。当殷学强得知这一消息后,当即表示坚决反对。他对亲友们说:“为村里办点公益事业可以,搞家族祠堂建设不但我不答应村里群众也会有意见。” 殷学强的一番话让亲友们心悦诚服地放弃了建设家族祠堂的念头,听说村里正在如火如荼开展文化小康建设,他们主动找到村里要求捐资兴建村级群众大舞台。湾堰村支部书记杨光友告诉地说:“村里正愁文化小康建设缺资金问题,真是一场及时雨,殷家为村里群众办了一件大好事。”

十几年来,殷学强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福利院建设和管理。厨房年久失修成了危房,他就和大家一起拆了重建。福利院需要澡堂、取暖房,他们就在附近买下农户的旧房子自拆自建。十几年来的艰苦创业,累计为福利院节约资金28万多元。种、养业累计创收70多万元。该院现集中供养五保老人46人,但实际供养能力却绰绰有余,达到80人以上。福利院室内配置统一的床铺、衣柜、桌椅,生活设施比周边农户家庭还要高档。五保们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殷学强的无限感激之情:“我们吃的是皇粮,住的是楼房,穿的是新衣,睡的是新床,日常有了零花钱,节日还发果子糖……”。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05年,殷学强因为其特殊的贡献,被襄樊市政府授予“十佳福利院长”,还多次被评为模范福利院长和民政工作先进个人。但是殷学强并没有满足,他知道,为孤寡老人服务的路是一条宽阔但并不平坦的道路,路上有鲜花和掌声,也有曲折和坎坷,但他会在这条路上义无反顾的走下去,一直向前……

 

“枣阳楷模”乡贤榜

王立国照片_副本.jpg

上榜者:王立国  车河管理区碾子台村优秀党员

我是党员,就得这么干

王立国,男,生于19616月,高中文化,2011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位从穷山沟里走出来的只有6年党龄的农民企业家,用积极作为的党员意识、情系家乡的赤子之心、造福桑梓的反哺情怀,讲述了一个受党教育、重拾自信的优秀共产党员故事,成为全区党员干部学习的典范。

我是党员,这点路程算什么?

“高书记,再有10分钟我就到了,等我一会。”

“时间还没到,你别着急,开车注意安全。”

这是碾子台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现场,该村支部书记高维民与支部党员王立国同志的电话对话。

王立国居住在离车河管理区100多公里的随州市,和弟弟一起开办了一家汽车吊装公司,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他平时的工作相当忙。去年碾子台村支部第一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时,村里考虑到他住的远,工作忙,预备从网上把活动资料发过去,让他自学。但王立国知道这个消息后,主动回来参加了“主题党日”活动,并且一坚持就是一年多,风雨无阻,从不缺席。

“以前家里很穷,从小没吃没穿,后来经过自己的打拼,有了现在的事业。但我明白,如果没有共产党的好领导、好政策,我一个穷苦人家出生的娃子,怎么可能会有今天?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一直是我多年的心愿。直到50岁那年我才遂了心愿,算算时间我比别人晚了近20多年,我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路程远怕什么,回来参加‘主题党日’活动是我的权利和义务,再远的路我都要回来。”王立国坚定的说。

我是党员,这点债算什么?

作为积极向上的有为青年,王立国渴望通过勤劳甩掉贫穷的帽子。80年代初,王立国接下了村里的负债化肥厂。经营不到两年,因旧帐和银行断贷、催贷,化肥厂因资金问题面临破产。王立国作为承包人,与村、银行多次协商,一度走上法庭,打起了官司。官司结果是碾子台村应赔偿王立国各种费用3万余元。但当时村里连正常运转都难以维持,哪有钱去赔偿?满以为承包化肥厂能为村集体增加收入、能改变贫困现状、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结果不光没能如愿,反而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搭了进去,这其中还包括在银行起诉碾子台村一万多元贷款时,他东拼西凑替村里把钱还给了银行.....80年代初,一万块钱在当时物质匮乏的情况下绝对是大多数人不敢想象的。王立国的这一做法让很多人觉得他是不是“脑袋坏了”......

处理完村和银行的事之后,王立国身背5万多元债务外出打工,一走就是20多年,期间从未回村里要过钱。直到2008年,王立国回到家乡,拿着入党申请书,要求入党,家乡人才知道他在外“发了财”。

当时就有老百姓议论了:王立国是不是回来要钱的啊?村里欠他那么多钱,这么多年利息都不得了,要真是回来要钱,村里可就完了......无论大家怎么议论,王立国始终不提要钱这回事。一名老支书忍不住了找到他问:立国,村里欠你那么多钱,让你独自背着债务外出打工,吃尽了苦,是村里对不起你。现在村里好过点了,每年还你一点,总能还清的。

王立国笑呵呵的说:老支书,我知道村里的日子不好过,这么多年在外面很苦,但我早已将这笔债务放下,村里欠我的钱,我不要了,我不能眼睁睁看着生我养我的地方因为这点债又回到过去那种“揭不开锅”的日子。我是党员,这点债算什么?只有家乡人富裕了,我们这些游子才会觉得幸福,在外才会更有干劲。

我是党员,这点钱算什么?

“各位乡亲,我们村的民营企业家王立国、王力宏兄弟二人给我们捐款70万元,一是整修村里的三个小组3.4公里的通村水泥路,以后大家再也不用走泥巴路了;二是用其中的5万元修盖村办公室,以后我们就有一座象样的村委会办公室了。”村支部书记高维民在群众大会上激动的高声宣布。

听到这个消息,在场群众立刻沸腾起来,大家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从穷窝里走出的兄弟二人。他们不仅不要村里还债,反而给村里捐款,造福乡亲。一些年龄大的老人抹着眼泪说:立国兄弟是我们看着长大的,两个娃儿从小就心眼好,给我们村捐这么多钱,真是知道回报乡里的好人啊!

70万元,对一个靠种地生活的农民来说,绝对属于天文数字。2010年,王立国回到家乡,发现乡亲们虽然生活变的富裕了,但仍然在走泥巴路,特别是下雨天,泥泞不堪的小路几乎让人出不了门。王立国回到家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找到自己的弟弟王力宏,说起想给村里捐钱修路的想法,王力宏听后立即同意。兄弟二人商量着从自己的“宏力吊装公司”拿出65万元,将村里的三条通组泥巴路修成了宽敞平坦的水泥路。期间,王立国到村办公室办事,发现办公室早已成了危房,又拿出5万元,协助将村办公室重新进行了翻修。

有人问起王立国兄弟,把自己辛苦挣的钱无偿捐献给曾经令自己吃苦的村集体,划算吗?王立国自豪的说:吃水不忘挖井人。碾子台村生我养我的地方,这点钱算什么呢?一人富了没什么,全村富了才光荣。我是党员,我有责任和义务尽我所能为村里、为我的父老乡亲做点事。以后如果村里需要我,我还是会继续尽力的。

“我是党员,就得这么干”,王立国的这句口头禅真实的透露出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品质与责任担当。多年来,他一直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要求鞭策自己,尤其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通过党组织的教育和洗礼,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热爱家乡、心系集体、造福乡亲的赤子之心。他经常对自己说:我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到拥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党中央的好政策,我一直对自己能否达到一名合格党员的要求而忐忑,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补足了我的精神之钙,“主题党日”提升了我的精神境界,让我重拾自信,坚定不移走好脚下路。今后我会一如既往的做点对家乡、对集体、对社会有益的事。

这就是一位从穷窝里走出来的普通而平凡的农村娃子,这就是一位靠着自己打拼走上富裕之路的农村娃子,这就是一位牢记党员身份、不忘初心、回报家乡的农村娃子,这更是一位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重拾自信、浑身散发着闪闪光芒的农村娃子,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为全区党员立了标杆、树了楷模,真实的展示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枣阳楷模”孝亲榜

夏雪_副本.jpg

上榜者:夏雪  北城办事处东园社区五组居民

孝心村里出孝女

 

社区孝文化传播者突患重病

谁也没有想到,一向嘻嘻哈哈、泼泼辣辣、风风火火的丁光珍,会突然之间得了癌症,并且是同时得了两种癌症——鼻咽癌、转移性颈部淋巴癌。

当她患癌的消息传到东园,社区的干部群众和乡里乡亲一时都无法相信。刚刚从街道调回东园,刚刚牵头举办了东园社区第一届“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百寿宴,刚刚带队参加了全市春节、元宵节文艺大展演,刚刚还看到她忙前忙后、喜笑颜开、劲头十足的身影,转眼间,怎的说病,就病倒了呢?东园社区全省首家县级孝心村的创建活动,东园全省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东园社区传统文化建设、孝德文化建设、文化大舞台建设等项工作,都还等着她这位分管文化的副书记去操心、去组织、去运作、去落实呢!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呢?可,没想到,她,一病就病得这么厉害,一得,就得了可怕的两种癌症!

她患上了癌症,莫说乡亲们不相信,就连她自己也不相信。更何况,前不久才与她见了面,前两天才与她通了电话的儿子、儿媳和小孙女呢?

孝心儿媳毅然辞工全程陪护

远在杭州的儿媳妇夏雪得知婆婆患病的消息,从不相信,到相信;从不接受,到接受;从不敢面对,到勇于面对,并且,由此上演了一场用爱心与病魔搏斗、用孝心与疾病周旋、用真情与癌症抗争,并最终走向康复的孝德故事,由此,在东园社区“新二十四孝”文化墙上,又多了一篇《孝女颂》,由此,孝女夏雪的孝亲故事传遍乡里,感动众人,大家交口称赞,争相传闻!

孝女夏雪,今年32岁,是标准的八零后。结婚前,是娘家的娇娇女。结婚后,是婆家的乖乖媳。外表文静,内心刚强。面对婆婆突患癌症,她毫不迟疑,毫不犹豫,毫不退缩。下定决心,拿定主意,毅然决然辞掉优越的工作,立即从千里之外,连夜坐车赶赴武汉,赶到婆婆所在医院。当婆婆见到她风尘仆仆地来到病床前,顿时热泪盈眶,夏雪紧紧握住婆婆的手,哽咽地说:“妈,我回来了,有我陪着您,别怕,您会好起来的。”一句普通的话语是爱的承诺,更是亲情的沉淀。夏雪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全程陪护,日夜陪伴婆婆安心治疗,鼓励婆婆战胜病魔。

20164月,到现在,转眼已近一年。期间,夏雪陪伴婆婆放疗、化疗,为她担惊受怕,为她分担恐惧和痛苦;期间,夏雪跑前跑后为婆婆拿药、熬药、按摩、热敷、熬汤,让她打开胃口,恢复食欲,早日康复;期间,夏雪哄着小女儿为婆婆及病友唱歌跳舞,让她享受天伦之乐,忘掉病魔,忘掉痛苦;期间,夏雪与婆婆交心谈心、反复开导,并在网上建立QQ群,为婆婆查找治病良方,寻访斗癌真经,让她鼓足勇气、重拾生活的信心与希望;期间,夏雪一个人承担起全部家务,买菜、做饭、洗衣、拖地,将整个家庭打理得干净整洁,有条不紊,充满家的温暖和温馨,让婆婆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心,感受到浓浓的亲情,让她早日摆脱病魔,重获新生!

孝心感天动地广流传

夏雪用她那柔弱的身板为婆婆撑起一片爱的蔚蓝的天空,夏雪用她的细心、贴心增强婆婆战胜病魔的信心。夏雪和婆婆手牵手、心连心,鼓励婆婆凭借毅力和坚强战胜了病和魔,经过放疗、化疗和医生的精心治疗,婆婆身上的癌细胞终于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婆婆虚弱的身体也渐渐地走向康复。一向争强好胜、一向积极向上、一向乐观豁达的婆婆渐渐地又露出了她的笑容,渐渐地走出了病魔的阴影,又开始渐渐地融入社区,退而不休,休而不闲,时时参加群众健身活动,时时关心社区的文化活动,时时参与东园孝心村建设,并且,每次又多了一项内容,逢人便夸自己有个好媳妇,有个孝心的好“闺女”!

这不,当她听说社区要申报“枣阳楷模”,并将夏雪作为申报对象时,便特地来到社区,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患病经历,动情讲诉了儿媳夏雪的孝心故事,并说,一定要将夏雪的事迹广泛宣传,让年轻的后生们好好学习,让孝德文化深入人心,让孝亲敬老的故事广为流传。

有感于孝女夏雪的感人故事,有感于婆婆的一片真心和嘱咐,也为了弘扬孝文化,传递正能量,歌颂真善美,现特将东园社区“新二十四孝”文化墙上的一首《孝女颂·夏雪》抄录于此,愿借助“枣阳楷模”的传播平台,让孝女夏雪的孝心故事越传越远、越传越久、越传越响亮、越传越动人!

 

“枣阳楷模”孝亲榜

上榜者:王付斌  新市镇供销社下岗职工

二十七年如一日照顾病重妻子传佳话

 

俗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然而,在枣阳市新市镇钱岗街,却传颂着一个感人的恩爱夫妻故事---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因妻子产后患重病,陷入不幸,面对意外横祸,丈夫不离不弃,27年如一日照顾重病的妻子,使妻子由不能动、不能说到能简单交谈、能扶椅挪步,让妻子对生活充满信心。

男主人公王付斌,今年59岁,是新市镇原供销社一名下岗职工,现住新市镇钱岗街道,妻子叫任何英,今年59岁,是原姚岗果园场下岗职工。今年,王付斌与任何英的婚姻已走过了33个春秋,夫妻俩相守相爱、相濡以沫的31年是幸福得。丈夫27年如一日对重病妻子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是艰辛的,令人为之动容,他用最朴实的生活态度生动诠释了爱情的含义。

青梅竹马,让他们约定相守一生

王付斌和任何英都是新市钱岗街的人,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同学,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回家,学习上相互支持,生活上相互帮助,是无话不说的好伙伴。198010月,22岁的王付斌参加工作,当时在新市区邢川乡供销社当营业员。第二年,身材高挑,长相漂亮的任何英也到姚岗果园场上班。从此两人联系的更多了,见面有说不完的话,谈工作,谈生活,谈人生,谈理想,几天不见两人相互放心不下。198412月份,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两人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并约定相互扶持走完今生,相守一世。

幸福生活,让他们挚爱如初

在工作初期,由于王付斌在邢川乡供销社当营业员,两人长期分居,都忙个自工作,十天半月也难见一次面,妻子任何英承担了家庭所有事务。因工作突出,王付斌于1985年调到姚岗供销社,总算和妻子在一起了。在任何英的支持下,王付斌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中,先后荣获全市供销系统“优秀工作者”称号。19862月,两人爱情的结晶,女儿王晶出生给这个小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每当王付斌回到家,看着满桌可口的饭菜,整洁的房间,女儿可爱的笑容,家里洋溢着温馨幸福的生活气息,让他十分感动,也同时为有这样一个贤惠的妻子而感到自豪和知足。

突来横祸,让爱巢在风雨中颠簸

夫妻两人在相互扶持和鼓励中,事业开始蒸蒸日上。1990525日,儿子王鑫出生,儿女双全真是好,正当王付斌与妻子精心呵护的幸福小舟迎风起航时,不幸突然降临到他们身上。在儿子出生一个星期后,妻子任何英产后中风,高烧不退,病情每况愈下,只好到枣阳一医院就诊,药物降温不起作用,只好用冰块降温,经过一个多月的抢救,任何英终于醒来,什么都不知道,由于需要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家庭也变得捉襟见肘。王付斌不仅要照顾生病的妻子,还要照顾4岁的女儿和刚出生的儿子。生活的重担压得王付斌喘不过气来,又当爹又当妈,一个大男人成天忙得焦头烂额,给妻子梳头洗脸,端屎端尿,喂饭吃药,给嗷嗷待哺的儿子喂奶粉,任何英躺在床上10年不能动,不会说话,王付斌精心照顾10年,一把屎一把尿把儿女拉扯成人,王付斌默默付出,不叫一声苦,不叫一声累。2000年以后,任何英能说话,看到苍老的丈夫,两个可爱的儿女,情绪非常低落,觉得自己的病拖累了丈夫、拖垮了这个家庭,几次都想吃安眠药了结生命,但王付斌常开导她:“这个家如果缺少了你,我天天干活有啥用呢?我们都要好好地活下去,为了儿女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啊!”更让人不能承受的是王付斌和妻子双双下岗,因家庭一贫如洗,连8千元的门面都买不起,王付斌没有一句怨言,默默认了。

无悔真情,让家庭重拾幸福

妻子病情虽然好转,只能简单活动,生活仍然不能自理,所以每次到建筑工地打短工前,王付斌都要把水杯、药、纸巾等日常必需品放在她手能够到的地方才放心。对王付斌来,最难的是有能力,却不能外出挣钱,以前原福隆大酒店聘请他当主管会计,因要照顾妻子,做了半年,只好辞职。为了妻子能多吃两口饭,王付斌到书店买来食谱,按照食谱,变着花样做菜并经常买新鲜水果给妻子调理。

妻子情绪不好,王付斌就经常放一些喜剧片给她看,还常常跟妻子聊身边的人和事,让她感觉时时都是在和这个社会接触;天气好了,王付斌就用轮椅推着妻子到阳台上晒晒太阳。王付斌无微不至地呵护着妻子,让她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让她更坚定了对生活的信心。

饱受苦难的一双儿女也长大成人,女儿外出打工补贴家里,如今也结婚生子;儿子2008年高中毕业后,光荣入伍,如今是西藏武警战士,由于表现好,被授予永做忠诚卫士奖章,并转为一级士官。

谈及今后的生活,王付斌信心满怀,27年来,妻子生病没少遭罪,我就想着能有一天骑上改装后的车,带着她到处去转转,让她好好地享受一下美好的人生。”王付斌说着话,眼神中流露出幸福的神情。“

相爱容易,相守难。因为他们彼此坚守那份真爱,这份纯净的感情,任何人拿不走。正如歌曲《因为爱情》中唱的那样:因为爱情,不会轻易悲伤,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

 

“枣阳楷模”孝亲榜

地税局_副本_副本.jpg

上榜者:汪锋  市国税局鹿头分局

孝老爱亲 践行美德

汪锋,男,197710月出生,共产党员,枣阳市国税局鹿头分局上班,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团结同事,他在做好工作的同时,恪守“君子入则孝”“事父母能竭其力”的格言,无怨无悔地侍奉多病父母双亲,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料,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新时代孝老爱亲的含义。在兄弟姐妹中树立了榜样,赢得了亲戚朋友们、同事们的一致称赞,谱写了一曲孝老敬亲的赞歌。

20164月枣阳市“寻找身边的好青年”暨“枣阳市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中,汪锋被授予“孝老爱亲好青年”。

汪锋的父亲是退休在家,母亲是一位农家妇女,是他们的抚养和教育,让汪锋成为一个税务工作人员。工作中,汪锋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团结同事,努力工作,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也让父母感到光荣和欣慰。生活中,汪锋无怨无悔地侍奉多病的父母,尽一个做儿女的本分。

20076月的一天,母亲突然昏倒,到医院检查后确诊为脑瘤。以前母亲身体很弱,时常头痛晕眩,一直当头痛感冒来治疗,没想到是脑瘤。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父亲一时不知所措。母亲在家住闲一直没有收入,使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陷入窘境。母亲为了不拖累这个家,说:“就在枣阳瞧,瞧的好是老天爷照顾,瞧不好是命里注定。”刚开始,母亲的头痛是隔几天犯一次,随着病情不断加重,头痛越来越频繁。看着母亲痛不欲生的模样,汪锋的心就像狠狠的被揪着一样。想着大医院技术好,汪锋坚持带着母亲来到了襄樊市中心医院。考虑到母亲年龄大,身体状况差,脑瘤是良性的,听从医生建议,在襄樊市铁路医院用“伽马刀手术仪”做了保守治疗,母亲的病情况得到缓解。

谁知不到三个月,母亲的头再次出现疼痛,而且越来越强烈。汪锋带着母亲再次来到襄樊市铁路医院,医生说先打“甘露醇”观察着,“甘露醇”打了半个多月,一点效果没有。汪锋着急了,看着一天天被病痛折磨的母亲,汪锋二话不说背上母亲,踏上了去武汉的火车。在武汉同济医院辗转多日,母亲做了开颅手术,一切顺利,悬着的心终于稍稍放了下来。

2012年的4月,母亲的头痛再次发作了,全家人的心又吊了起来,汪锋带着母亲再一次来到武汉同济医院。一检查,医生说脑瘤又长出来了。天啊!不让人活了!母亲经过上一次的开颅手术,身体已经非常差了,要是再上一次手术台,很有可能就下不来了。看着每天被头痛折磨的母亲,再三与医生商榷,觉得可以再一次手术。手术室外面不让太多人守着,只留爸爸一个人看着,汪锋和妹妹走到楼下的小花坛边。太阳是那样的刺眼!心沉海底,惶恐不安!

上天眷顾,手术进行的很顺利。待到母亲稍稍好一点,可以喝一点点流食了,汪锋就回到了工作岗位。为了改善家庭状况,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也为了更好的照顾母亲,汪锋省吃俭用,不乱花一分钱。妻子在乡下教书,女儿跟着汪锋。白天女儿上幼儿园,晚上自己带,从来不让多病的母亲晚上照顾孩子。十几年来,孩子和奶奶在一起睡觉的次数屈指可数。每谈到这些,母亲都有些自责。私下里,他也想流泪,但是他总是不断的告诫自己,“坚持、不能流泪、要坚强,如果我倒下了,母亲怎么办?”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母亲的身体刚刚好点,外债刚刚还完,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就在对生活充满信心的时候,又一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20141125日早上,汪锋正在赶往鹿头上班的路上,手机响了,一看来电显示是家里的号码,心一下子揪了起来,因为一般母亲是不在这个时候打电话的。手术后遗症导致母亲说话不太利索,她断断续续地告诉汪锋,父亲昨天晚上吐血了。一个晴天霹雳!

枣阳市一医院。医生说是肝硬化导致消化道出血。看着病床上的父亲,一天一夜24小时不间断输液,一分钟一滴的滴速……汪锋抱怨自己为什么没有多多关注父亲的身体。母亲身体本来就不好,受不了连日的劳累,也病倒了,住进了三医院。汪锋跑前顾后、忙里忙外的照顾两个生病的老人。深夜,他在QQ空间里无奈地写下“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但是照顾好父母,再苦再累汪锋也义无反顾。

住院期间,父亲的消化道再次出血,血压降低又引发了腔隙性脑梗塞。真是雪上加霜!父亲一躺就是20天,待到他稍稍能下地走动,汪锋和妻子就带着父亲来到了武汉协和医院,准备做脾脏切除和血管截流手术。医生说父亲身体太弱又有脑梗塞,暂时不能做手术,于是又转到另外一个专治肝脏的科室进行治疗。那天,汪锋搀扶着父亲楼上楼下做检查。看着父亲坐在冰凉的条椅上,穿着病号服两眼呆直,心似刀绞。拉着父亲的手,看着父亲手上的老茧,还有择菜做饭时留下的伤痕,他忍不住潸然泪下!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父亲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医生建议回家休养三个月,把身体养好一点,再来做手术。春节过后,汪锋带着父亲,再次来到武汉协和医院。手术前几天,医生的谈话母亲和妹妹哭了。想到儿时想到现在,父母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把汪锋和妹妹拉扯大,看着他们成家立业,他们却还没好好尽尽孝心!母亲身体才好一点,父亲又病倒了,此时的心情无法形容,心里的巨石快要把汪锋压趴了,汪锋一遍遍告诉自己不能倒下,不能倒下!

为了节约费用,在武汉的时间里汪锋每天步行三个小时给父母买菜、做饭、送饭,一天下来腰酸背痛,晚上还要准备好第二天的早饭,半夜醒来用高压锅做稀饭,早上再送到医院。

手术后,父亲的病痛得到缓解,但还需要慢慢调养。看着蹒跚、吐词不清的父亲,饭桌上掉饭的父亲,年轻时从来不知道艰难的父亲,什么困难都是自己默默承受的父亲,心似锥痛!他恨自己的无力,恨自己不能使父母的病情好转,恨自己不能代父母去承受病痛,汪锋只能尽自己的力量、尽一个儿子的孝心照顾好父母。

经过父母先后住院后,每当父母有一点不舒服,汪锋就及时带去看医生。汪锋再三叮嘱父母,要好好休养,不要操心着急,不要做重活累活,都是自己的儿女,有什么舍不得的。父母要做的事,汪锋都按他们的意思尽力办好,不让他们担心。

汪锋不但孝敬自己的父母,对待岳父岳母也是关爱有加。自结婚以来,对待岳父岳母总是以礼相待,以诚相交,岳父脑梗塞住院,每晚他都要去医院陪伴,岳母有关节炎糖尿病,他总要嘱咐岳母平时多注意,不要久站,走路当心,遇到对病情好的食物、药品,总是不忘记带一些。

作为一位父亲,他深知知识和做人的重要,因此再忙再累,也从不放松对女儿的教育。由于妻子工作忙,老人又无力帮助照看,孩子上学的接送、生活照料管理的工作,基本上全由他一个人承担。孩子教育、管理又是一件非常艰辛的事情。汪锋不仅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她的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经常鼓励她勤奋刻苦学习,同时,还要养成团结同学、礼貌待人的好习惯。并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孩子的学习成绩始终在班里名列前矛,连年被评为优秀生。

作为一个丈夫,他和妻子相处和睦,在处理家庭的大小事时,夫妻能平等对待,互相通气,共同磋商决定。他们勤俭持家,合理安排经济收入,从不铺张浪费。添置家居用品,培养女儿上学以及其它生活琐事,都由汪锋独自承担,从不让妻子操心。自2002年结婚,妻子一直在乡下工作,十几年来两地分居,他一人挑起家庭的重担,照顾老人的同时还要带孩子,任劳任怨,无怨无悔。

他说:“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现在他们生病了,但是给我的并非全是痛苦,我的劳动与付出,同样得到了他们的回报。父母的坚强、妻子的理解、女儿的懂事,单位的支持,使我得到很多,我坚信,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最值得珍惜、最幸福的!我苦点、累点,远比他们受病痛折磨好得多。”

《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千万经典,孝义为先。汪锋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用普普通通的行动诠释着孝老爱亲的深刻含义,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枣阳楷模”英雄榜

上榜者:张军  七方镇邓庄村共产党员

危难时刻,彰显共产党员本色

201778日下午3:20分左右,枣阳市七方镇邓庄村12岁的徐洋洋和8岁的徐世浩在该村三组路旁边的土堆上玩耍,突然徐世浩从土堆上滑入旁边的水池中,挣扎了几分钟就慢慢沉入水底。在旁边吓傻了的徐洋洋反应过来后大声呼救并跑到约100米外的村民彭延英家求救,彭延英瞧见村里的党员张军就在不远处,便又大声呼喊。张军闻讯后,飞奔到水池边,毫不犹豫,纵身就跳了下去,因水深,脚探不到底,他潜入水中寻找,连续换了三次气,潜入3次才将小孩救起。上岸后张军立即用在部队学过的溺水救护知识,对小孩进行心肺复苏救护。当时小孩面色青紫,昏迷不醒,张军用了10多分钟时间的急救,小孩才哼了一声,呛出一大口污秽物,张军不怕脏臭,用手将小孩口中的脏东西清理出来,接连又做了几次人工呼吸。随后和闻讯赶来的小孩家人一起到将小孩送到七方卫生院简单处理,接着用急救车送到枣阳一医院急救。

事后,记者问张军从纵身跳入水救人到为小孩进行心脏复苏急救过程中时心理活动,有没有考虑过个人的安危。张军说道“个人安危?哪有时间去想,真没想过,就是觉得这是条生命,我得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救他,我最感慨的就是庆幸自己当兵时在部队学到了溺水施救常识”。正是争分夺秒连续20多分钟的抢救,绝不放弃,才为落水孩子赢得了宝贵的生存时间。当时闻讯赶来的孩子父亲因为本身患有精神病,看到孩子受刺激后更是仰天大叫。张军一开始对孩子进行心脏复苏时,孩子没有反应,他内心也感到绝望,觉得没救了,但想到这么可爱的孩子如果醒不过来了,同样身为人父的他都无法接受,何况孩子的亲生父母如何能够承受这样的痛苦,所以他丝毫没有放弃施救,直到孩子醒来。

经派出所调查取证,由于引丹工程支渠正在下埋输入管,赶上近几天下暴雨积水,引丹项目部挖了两个2.2米深的水池用于排水。事后,该村党支部负责人和工程负责人专程赶到医院看望徐世浩,710日,徐世浩苏醒,目前在重症监护室观察。

据七方镇邓庄村党支部介绍,现年37岁的张军2004年在部队入党,退伍回乡后,积极支持村“两委”工作,时刻注重党员形象。引丹入枣主渠先后占用他家6亩多耕地,他都主动退出耕地,积极配合工程建设。“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每月的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他从来没缺席过一次,每次活动都提前到场,主动打扫卫生,给党员们倒水喝。在谈体会感言环节,他多次带头谈学习体会感言,带头向先进模范学习。

张军的言行体现了一名合格共产党员应具备的高尚品质,见义勇为的善举再次诠释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

 

本网文章多为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