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报告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8-01-03 14:27:37作者:来源: 访问量: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7年12月27日在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长  孟艳清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7年工作回顾

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依法履职的开局之年。一年来,我们在市委领导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围绕在更高层次上建设襄阳市域副中心城市和“保百强、再进位”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襄阳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励精图治,克难攻坚,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较好完成了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枣阳综合实力再次进入“全国百强”,位次由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第100位上升至第91位,跻身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百强第66位。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10亿元,可比增长8%,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7亿元。

一年来,我们立足项目支撑,发展底盘日益壮大。

招商引资在谋创新、齐上阵中硕果累累。招商政策实现大突破。确立了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地位,建立了招委会工作机制,坚持差异化考核,实行重奖重罚,出台了重资产招商、发展总部经济等一系列含金量极高的政策文件,引领大招商,促进大发展招商举措实现大突破。实行“四大家”领导点题招商、领衔招商,部门和乡镇全员招商,驻外分局专业招商,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链条式的招商力量配备格局。立足枣阳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创新推出了互联网+招商、孵化园+招商、产业基金+招商等“七个+招商”模式,开展了“枣商家乡行”活动,有效提升了招商的精准度和成功率招商成果实现大突破。预计全年共新签约项目249个,合同投资额492.5亿元。新引进了多氟多海立美达新能源商用车整车项目、福建机电产业园、四川友兴电子产业园等一批投资过10亿元的重大项目,将为枣阳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项目建设在优服务、大督办中亮点纷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拉动增长的主战场,以项目“拉练”为动力,上大员、摆重兵、强服务,全程紧逼项目建设提速增效、落地生金。预计全年新开工项目166个,新投产项目149个。平凡钒氮公司全钒液流电解液、中兴现代农业示范园、汉文化产业园等12个省市重点项目顺利推进,超额完成33.38亿元年度投资任务。预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8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工业投资377亿元,同比增长17%。海立美达专用车、宏玛达轮毂、万通纺织等一批工业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为我市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项目策划在抢机遇、谋长远中成效卓著。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紧盯项目干,积极抢抓政策机遇,大力争项目、争资金,编制“投资三年滚动计划”,保持年度竣工项目、在建项目、前期项目和策划项目之间按适度的规模接续流转。目前,已策划重大支撑性、带动性项目531个,计划总投资3439亿元;三年滚动计划项目382个,计划总投资577亿元。面向全国成功举办“枣阳2017年PPP项目推介会”,高端谋划了火车站站前广场及公铁换乘中心、吴店特色小镇、沙河流域治理、城乡教育一体化、七馆合一、七方绿色果蔬产业园等一批PPP项目,全市入库PPP项目14个,计划总投资198亿元,PPP模式已经成为我市拓宽融资渠道、优化整合资源、解放干部思想的一把“金钥匙”。

一年来,我们加快转型升级,经济质量大幅提高。

新型工业在出实策、求实效中加速壮大。政策引领成效明显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强力推进“三满”工程,出台了《大工业运行服务机制》、《加快推动企业上市挂牌实施意见》、《企业家培训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了“光武产业投资基金”,拿出真金白银全力扶持实体经济发展。一次性推动38家企业在四板挂牌,兑现上市奖励资金960万元。政银合作不断深化,通过助保贷、担保贷款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4亿元,极大提振了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创新驱动再度发力全市110多个技改扩能项目总投资145亿元,同比增长46%,兑现技术改造奖励资金567.5万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39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我市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创新先进县(市)”称号。主导产业质效双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增长13.5%,食品加工、汽车及零部件、化工、纺织四大主导产业生产经营形势持续好转,四大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总量的比重达到82%,同比增长11.5%;全市新纳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家,总数达到286家,立晋钢铁成为我市第一家纳税过亿元的企业,枣阳工业振兴的步伐不断加快。

现代农业在调结构、夯基础中日益见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精心打造现代农业“一区三园”,“稻虾共作”“稻鸭共育”等高效农业模式获得上级肯定并加以推广。建成襄阳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5家,省级1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黄桃近2万亩,扩大青贮玉米3万亩,生态葡萄、冬桃、雪梨、火龙果等特色种植从无到有、遍地开花。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5个。农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投资12.5亿元实施了鄂北水资源配置枣阳段工程、大岗坡灌区续建配套、石台寺泵站更新改造、小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水利工程项目,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6万亩。在严重的高温伏旱和持续秋汛等自然灾害情况下,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7亿斤左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三大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市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全面建成。全年新流转土地1.2万亩,扩大规模经营面积7000多亩,新增专业合作社40家、家庭农场42家,建成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3家,省级19家,襄阳市级223家。预计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342亿元,同比增长13.8%。全年投放各类强农惠农补贴2.1亿元,枣阳再次获评全省“三农”发展综合考评成绩突出县(市)、“全省农产品加工园区前十强”等荣誉,名列全省“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县(市)之首。

现代服务业在补短板、壮规模中持续变优。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白水寺、无量台、白竹园寺、唐梓山、玫瑰海、熊河湿地等重点景区建设加速推进。汉城景区被新评为3A级景区,全市3A级景区总数达到6家。大范围、高规格举办了帝乡枣阳行春季旅游推介会,张艺谋执导的古装电影《影》在汉城影视基地拍摄,中国·汉城的影响力持续扩大,龙头带动作用日益增强。精心推出帝乡文化之旅、赏花之旅、休闲养生之旅三条精品路线,带动游客数量大幅增长,预计全年接待游客23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3%、24.8%。消费出口带动有力。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建成村级服务网点360个,电子商务促进中心入驻企业达到18家,累计交易额达3.5亿元。共享经济蔚然成风,累计投放共享单车4000辆,极大地缓解了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预计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0亿元,同比增长11.5%。外贸出口总额达到1.2亿美元,同比增长50%;实际利用外资5277万美元,同比增长10%。现代金融健康发展。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209亿元,同比增长20.2%;存款余额431亿元,同比增长12.7%新增惠农金融服务站12个,覆盖率达到100%全年发放涉农贷款163亿元,发放消费贷款23亿元,有效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一年来,我们注重协调发展,城乡面貌显著改善。

城市品质在破难题、强管理中升级蝶变。旧城改造强力推进。科学编制棚户区改造行动计划,大规模实施光武市场、北关、枣琚路、火车站等片区棚户区改造3086户,火车站站前广场及公铁换乘中心顺利推进,高铁站与既有火车站成功并站建设。基础设施逐步健全。高标准修编了《枣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完成了城区地下综合管线及管廊等专项规划,八里西路、支九路、桃园路等项目建成,支八路、西环四路延伸、化工园区规划道路等项目全面推进,光武路高标准改造升级,二实小天桥项目开工建设。实施朝阳路、白水源西侧排水工程和沙河两岸截污工程,污水收集范围进一步扩大。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全面落实“门前三保”责任制,强力整治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打通循环路和硬化、亮化背街小巷,群众出行更便捷。重拳打击违法建设,规范小区物业管理,完成人民路等5条道路绿化配套和小张庄还建小区等18项绿化配套工程,新增绿化面积12.3万平方米,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休闲娱乐场所,市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区域发展在谋统筹、抓建设中协调共进。镇域经济支撑作用明显。深入实施“一主两副多极”区域发展战略,形成了城乡“全领域、全空间、全覆盖”的“三全”规划体系。引导镇域经济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镇域经济呈现百花齐放、协调共进的蓬勃发展势头财政总收入过亿元的乡镇达到5个,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枣潜高速南段全线开工,枣琚一级路改造正式启动,完成县乡公路改造28.8公里、农村公路安防工程建设299.3公里,新建续建一、二级公路29.9公里、桥梁14座,建成一般通村路90公里、产业扶贫路88公里,改造危桥7座、农村危房1306户,改扩建安全饮水工程32处,解决4.2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村镇建设水平大幅提升。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成功组建乡镇住建分局,促进了权力下放、管理下沉、执法重心下移。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不断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大力实施村庄绿化、农村安全饮水、改水改厕、垃圾处理、粪污整治等工程,持续推广使用沼气,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生态环境在严治理、强修复中容光焕发。“碧水、蓝天、净土”三大保卫战连战连捷。严格落实市、镇、村三级“河(库)长制”,全面禁止水库投肥养鱼。大力整治农村人畜粪污,关闭禁养区内养殖企业百余家。兴隆、吴店等6座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水生态持续改善,滚河出境断面水质、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实现100%达标;城区“禁鞭”、企业“禁煤”、农村“禁烧”、交通“禁黄”、建筑“禁尘”等“五禁”工程强力推进,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70%以上,全面完成中央、省、市环保督察交办的各项任务;农村垃圾治理体系逐步完善,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绿满枣阳”再创佳绩。“两山理论”深入人心,植树绿化热情高涨,全年造林面积22448亩,超额完成襄阳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兴隆镇、吴店镇分别被授予“湖北省森林城镇”和“襄阳市森林城镇”称号,成功创建省级绿色示范乡村23个,襄阳市级绿色示范乡村8个。全市人民向往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美好愿景正在加快实现。

一年来,我们聚焦民生短板,社会事业长足进步。

百姓幸福指数在保基本、增福祉中稳步上升。民生支出持续增长。全年民生支出63.4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3.3%。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达32228元、16819元,同比均增长8.6%。创业就业态势良好。全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875万元,扶持创业298人,带动就业1310人,全市新增就业1231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市场主体激增14000户,增长28.4%,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总量突破5万户大关。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全年完成五项社会保险扩面16589人。城镇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等标准再度提高,市财政全年增支1.2亿元。医保体制深度整合,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医疗保险成功并轨,省内异地就医结算医院基本实现全覆盖,基本医保诊疗项目报销范围再次扩大,城镇职工、城乡居民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8%、72%扶贫攻坚扎实有效。全年共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9亿元,累计发放小额扶贫信贷10144万元,建立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有机结合的大扶贫格局。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52个,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51个,全面完成8个贫困村、3963名贫困人口的年度脱贫任务,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群众满意指数在增供给、固根本中节节攀升。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市中兴学校开工建设,兴隆镇二小完成主体工程,新建、改建幼儿园5所,完成49个“全面改薄”项目,完成15所“名校网络课堂”、25个“名师课堂”和100所学校数字化图书系统,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育均衡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卫生条件全面升级。市中医院病房大楼扩建项目主体工程顺利实施,吴店中心卫生院门诊楼、熊集卫生院新院、七方中心卫生院医疗综合楼等建成投入使用,新增地方政府债券2526万元,支持239个未达标的村卫生室新建、改扩建。文化小康积极推进。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市财政局率先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单位。实施博物馆、城市印象馆陈列布展设计,完成“户户通”2.4万户和1个“村村响”市级平台、15个镇级平台、516个村级虚拟广播室建设任务,文化“三下乡”有序开展,成功举办了市第八届运动会,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日益丰富。

社会安全指数在重监管、促和谐中快速提升。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了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危化企业等重点领域监管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整体稳定。强化食品药品日常监管,积极打造食品安全放心工程,省级“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工作顺利通过验收。“平安枣阳”持续推进,大力加强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开展了“百日会战”等社会治安专项行动,打掉“盗抢骗”犯罪团伙11个、涉恶团伙10个,破获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侵犯财产、信息等案件,连续9年实现命案全破,群众安全感和对社会治安满意度两项指数位居襄阳各县市第一“法治枣阳”深入推进扎实开展“七五”普法、法治信访工作,开展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活动,实行领导包案化解信访矛盾,信访总量持续下降,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年来,我们坚持勤政为民,政府建设持续强化。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党建主体责任,“四个意识”不断强化,政治定力不断增强。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完善了行政决策程序,健全了政府议事规则,编制了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强化了行政复议工作,政府工作在法治的轨道上稳步前行。权力监督全面有效。加强了预算执行、民生资金、政府投资、经济责任“四大审计”,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政府信息和公开工作卓有成效。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78件、政协委员提案170件,办复率100%,政府权力在制约与监督中更加规范。政府效能全面提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积极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大力发扬务实重行的工作作风,“钉钉子”精神、“蚂蟥”精神、“狼性”精神成为广大干部敢于担当、善善成的内在追求。建立“大督查”工作机制,创新实行“红黄白牌”督办制度,开展了“不担当、不作为”等专项整治活动,政府公职人员作风明显转变。

与此同时,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邮政通信、工会、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保密、档案、地方志、对台、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各项工作都迈上了新台阶,为全市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枣阳发展的每一步足迹、每一个成就,都得益于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科学决策、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有效监督、鼎力支持,得益于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真抓实干。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在座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全市人民,向枣阳海内外乡亲,向所有关心支持枣阳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工作还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枣阳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产业水平还不够高,发展质量还不够优,体制机制还不够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全国百强”的地位不稳固;城市开放度不高,要素聚集能力不强;公共服务覆盖面还不够广,民生保障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政务环境还不够优,行政效能和服务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认真改进。

二、2018年工作部署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全年政府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必须紧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积极抢抓新机遇,努力培育新动能,加快形成新优势,促进经济社会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2018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突出发展第一要务,遵循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更加协调的城乡建设、更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和更具质感的民生福祉,努力在更高层次上建设襄阳市域副中心城市和全国县域经济强市

2018年政府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工业增加值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利用外资增长6%,出口创汇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各项约束性指标控制在省定范围内。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让发展要素更加活跃

建设更高层次的副中心,改革创新是动能。要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培育改革、创新和开放“三大动力”,激活一切利于发展的要素,在动能提升中积蓄跨越发展的新优势。

1、培育改革“驱动力”。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扎实做好“三去一降一补”工作,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加快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建好政务服务“一张网”,探索网上办事移动客户端,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目标。积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工业项目“零审批”“多证合一”等改革,继续深化“先照后证”“证照分离”改革,大力倡导“一次办好”登记制度,有序放宽市场准入,为创业者营造更加便捷、公平、高效的市场环境。

2、培育创新“原动力”。强化政策引导作用。认真落实中央结构性减税政策,严格执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目录清单制度,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科技示范作用。积极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重点支持飞龙技术中心、新四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加快“两化融合”、“互联网+”、“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创建,促进工业智能化发展,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积极申报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机构。强化金融支撑作用。完善银企精准对接机制,壮大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资本实力,充分发挥续贷“过桥”资金的作用,千方百计破解融资难、融资贵。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严防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稳步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把光武产业投资基金用在“刀刃”上。

3、培育开放“推动力”。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理念,以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以产业链招商为抓手,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加快汽车及零部件、卫生用品、装备制造、模具产业等领域优质企业在枣阳落户、布局,加快推进总投资50亿元的模具产业园、30亿元的机电产业园和20亿元的四川友兴电子产业园等项目落地,争取国家“光伏领跑者”计划应用基地在枣阳布点,力争全年新引进投资过5亿元的工业项目11个以上,完成实际投资额230亿元。加快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湖北“两圈两带”发展战略,深度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踊跃参与襄阳自贸区开放开发,积极探索“飞地经济”,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努力构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二)坚持新发展理念,让经济增长更有质量

建设更高层次的副中心,经济实力是核心。要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驱动“三驾马车”,做强“三次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转型升级中提升支撑崛起的硬实力。

1、驱动“三驾马车”。做实有效投资。精准对接国家、省预算内资金和专项建设基金等政策支持导向,加大争资金力度,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保障项目建设需要。争取汉十高铁枣阳站站前广场和公铁换乘中心项目、汉文化产业园等项目进入省市重点项目笼子,完成年度投资计划33亿元,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中高速增长。助推消费升级。积极适应消费需求变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学校、医院、养老等公共服务,重点发展旅游休闲、医养结合、文化创意等新兴消费,扩大数字家庭、在线教育等信息消费,增加高品质产品消费,推动实体店销售和网购融合,满足群众对消费升级的需求。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让群众花钱少烦心、多舒心。扩大出口规模。加大出口基地建设和重点出口品牌的培育力度,支持飞龙摩擦、中盛科技、新阳蜂业等企业按照国际通用标准组织生产,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力争外贸出口总额突破1.3亿美元,利用外资突破5600万美元。

2、做强“三次产业”。以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为目标,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着力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努力走出一条结构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新路。

推动工业向“中高端”迈进。引导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清洁化生产,促进生产方式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纵向延伸、横向耦合、末端再生,推动企业、产业向产业链前端、价值链高端攀升。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以现有的新能源汽车、风光发电、机电、模具等产业为基础,再引进和培育一批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数字创意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16%以上。加快改造传统产业。鼓励和支持传统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以智能化、信息化为方向,以节能降耗为重点,对现有设备、工艺条件进行改造升级,实现单位产出能耗、物耗与废弃物排放“双减少”,经济增长率与能耗、物耗增长率反向运动的绿色创新发展模式,实施重点技改项目30个以上。加快促进军民融合。积极推进军转民、民参军,吸引一批军工企业把技术、产品转化落地在枣阳。着力建好石油钻探民爆产品、新能源供冷供热设备等军民融合项目。加快推进园区建设。按照“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关联配套、强化项目承载”的要求,加强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行动。力争健康医疗产业园落地化工产业园满园丹阳工业园达产。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工业倍增”行动计划,重点抓好多氟多海立美达新能源汽车、许继集团特种专用车、四川友兴电路板、广创模具等56个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以上,力争全年新纳入规模以上企业15家以上。

推动农业向“品牌化”升级。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农业基础。全力推进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完成43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石台寺四级泵站更新改造、资山灌区和大岗坡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工程,再建设29万亩高标准农田。发展生态农业。把生态农业作为农业转型的主攻方向,实施有机农业发展工程,推进《“中国有机谷”枣阳项目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发展有机产业基地1.5万亩。以化肥、农药减量使用为重点,切实抓好畜禽养殖粪污、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畜禽、水产清洁养殖、多业共作,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荣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力争建成10处联户沼气工程。提升产品质量。扎实开展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创建,确保通过省级验收。围绕现代农业“一区三园”核心区再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项目,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6个以上。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下大力气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80亿元。

推动服务业向“高品质”转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研发设计、技术孵化、检验检测、商务咨询、软件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坚持旅游带动。以全域旅游为抓手,继续推进白水寺、白竹园寺、汉城等创4A级和玫瑰海创3A级旅游区,全力支持吴店镇特色小镇、熊河风景区和凤鸣山风景区开发建设。积极开展旅游名镇、名村、星级农家乐以及“文明景区”“平安景区”创建,力争新市镇创建旅游名镇、环城东郊村创建旅游名村达标命名。做强电商产业。进一步完善电商产业园、平台、村级服务网点、线下体验店、移动客户端等基础建设,引进颐高等电商龙头企业,培育发展骨干企业,力争电商交易额突破5亿元。发展现代物流。围绕百盟物流产业园、方氏物流园等物流枢纽,大力引进和培育专业化大型物流企业,构建与我市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把物流配送业务向农村延伸,加快实施“快递下乡”工程,实现城乡贸易双向流通。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城乡环境更加优美

建设更高层次的副中心,城乡统筹是关键。要始终坚持保护生态、协调发展之路,大力实施“生态优先、城市提升、乡村振兴”三大城乡发展战略,建设美丽、宜居、富饶的新家园。

1、实施“生态优先战略”。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建立绿色发展推进机制。构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绿色发展责任体系,建立健全绿色发展考核机制,完善监管体制机制,严格落实“河库长制”,试行建立“山长制”“林长制”,持续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三大保卫战。加快构筑生态屏障。扎实抓好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深入实施“绿满枣阳”提升行动,完成“精准灭荒、绿色水系、绿色通道、绿色村庄、绿色屏障”五大工程造林13700亩。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进一步建立完善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机制,严控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用地,加大违法占地查处力度,积极盘活闲置低效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逐步降低单位GDP地耗率,加快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市创建工作。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提升市民生态文明素质,强化生态环保意识,倡导简约适度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活动,让绿色成为发展的主色调。

2、实施“城市提升战略”。 大力实施城市功能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完成旧城区26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和绿地系统规划修编。重点实施西环二路、小张庄西侧规划路等10条道路改造工程,启动襄阳东路尽水大桥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三水厂、第二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坚持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示范引领、分步实施,启动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强力推进汉十高铁枣阳站站房、站前广场和公铁换乘中心建设,以积极的姿态迎接高铁时代的到来。大力实施城市形象提升工程。实施憨老乡游园等17项绿化工程,推进城区各行政事业单位和规模以上企业内部庭院绿化,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继续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力争再完成2800户。强化各类违法建设管控力度,继续整治“三无小区”,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将枣阳“千古帝乡、一城两花”等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打造一批文化社区、文化街、文化墙、文化广场等城市文化地标。大力实施市民素养提升工程。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为载体,大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街道等创建活动,建立健全考核、激励和监督机制,不断提升市民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工作,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力争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各30家,评选认定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各10家。探索发展共享农庄和田园综合体新模式,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步伐。着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支持所有行政村规划编制全覆盖,高准标打造一批“示范村”、“示范路”、“示范带”。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维护,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建设改造城区至琚湾、寺庄至袁庄等一二级公路42公里,改造危桥12座。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完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和体系,推进“厕所革命”,净化乡村环境,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率90%以上。加快兴隆镇“四化同步”试点镇建设,再创建1个生态镇、5个美丽乡村试点村。着力促进农民富裕乡风文明。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探索农村治理新模式办好“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推动城市资本、技术、人才与农村资源有效对接,支持农民就业创业,多途径拓宽增收渠道。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加快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用“绣花”的功夫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强化政策引导、做实脱贫产业,加大金融扶持,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确保全年完成9个贫困村脱贫出列、4300名贫困人口脱贫销号任务。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建设更高层次的副中心,民生福祉是根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实民生项目、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收获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发展社会事业利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教育强市建设,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办好学前教育,全面完成薄弱学校改造任务,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启动高中攻坚计划,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升卫生计生服务水平。着力深化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改革和医联体建设,完成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和全国联网工作,实现符合转诊规定的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落实全面二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创作一批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启动图书馆、文化馆建设,扎实推进文化小康。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抓好“全民参保”工作,落实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标政策,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工作。加快农村福利院建设,大力推进机构养老,积极推广居家养老,稳步推进社区养老,构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新格局。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满足群众多层次居住需求。扩大就业创业。推进创业带动就业战略,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工程,支持各类群体自主创业。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紧缺人才,助力枣阳发展。

2、促进社会和谐安民。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深入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探索破产改制企业家属区归属所在社区管理办法。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大力推进“法治枣阳”建设,继续抓好“七五”普法工作,加强法律服务和援助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积极排查、有效化解基层矛盾。全面加强安全隐患整治力度,严格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不断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全面构建食品药品监管体系,深化食品药品专项整治行动,让人民吃得放心。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打黑除恶,严厉整治“黄赌毒”“枪爆刀”等治安乱点,强化重点人群的教育管控,坚决打击各类传销活动,为广大群众创造安居乐业、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3、做好十件实事惠民。2018年,我们将继续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惠及多数”的原则实施“十大工程”,扎实办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十件实事”。

1)实施路畅工程,启动襄阳路尽水大桥建设,新改造城区15条背街小巷,打通兴隆路、人民路、朝阳路、西环四路等城市断头路。建设琚湾苏区大桥,完成县、乡、村级公路新建、改造200公里以上。

2)实施碧水工程,启动沙河流域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完成24个镇(中心集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任务。

3)实施就业创业工程,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00万元,扶持创业290人,帮助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50人,帮助困难人员就业13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0000人。

4)实施安居工程,改造城市棚户区2800户,改造农村危房1000户,新增保障性住房600套,全面完成15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异地搬迁“交钥匙工程”。

5)实施教育均衡工程,加快中兴学校建设,启动职教中心学校迁建项目,推进三实小扩建,实施63个农村中小学校“全面改薄”项目,新建5所公办幼儿园。

6)实施医疗卫生提升工程,全面完成中医院一期建设工程,启动市精神卫生中心建设,新建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

7)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启动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完成博物馆、城市印象馆布展工作。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全年送戏下乡150场,送书下乡40天(次),送电影下乡6060场。

8)实施精准扶贫工程,整合扶贫专项资金3亿元以上,再增加小额扶贫担保贷款5000万元以上,全面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完成9个贫困村脱贫出列、4300名贫困人员脱贫销号任务。

9)实施健康养老工程,改(扩)建、新建养老机构2家,建设示范性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个,新增各类养老床位300张。

10)推进“公厕革命”,新建、改建水冲式公厕80座以上。其中,每个镇3座以上,管理区、原撤并集镇、风景旅游区确保实现水冲式公厕全覆盖。

(五)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让政府建设更加有力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时代更要有新作为”。面对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做到依法行政、为民理政、实干兴政、廉洁从政。

一是强化四个意识,打造有信仰的政府。自觉用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的信仰者、忠诚的实践者。大力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在学思践悟中坚定“四个自信”,投身“四个伟大”生动实践,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在枣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是树立法治思维,打造讲规矩的政府。不断完善依法决策的体制机制,认真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建立健全干部学法、守法、用法制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严格执行市委、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决议,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办好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

三是坚持群众路线,打造为人民的政府。密切联系群众、努力造福群众,扎实开展扶贫帮困工作,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开辟“两微一端”政府舆论新阵地,加强政府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启用新政务服务大厅,完善12345公共服务热线等公众参与平台,畅通民情民意反映渠道,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四是弘扬务实之风,打造求实效的政府。强化政府执行力建设,倡导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只为落实想办法,不为失误找理由,追求定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强化“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的落实模式,紧紧围绕重大决策、重点项目、重要工作开展督查督办。严格行政效能督查问责,大力整治“顶门杠”、“中梗阻”和“下搁浅”等突出问题,倒逼政府工作提速提效。

五是强化廉洁操守,打造有定力的政府。持之以恒加强政府公职人员廉洁从政教育管理,深入学习贯彻“两准则四条例”,落实“八项规定”不停步,持续整治“四风”不歇脚,扛起“两个责任”不含糊,让全体公职人员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增强拒腐防变的定力。加大惩治腐败力度,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行为,特别是扶贫领域的不正之风,以清明政风保障发展、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我们有幸见证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我们还将迎接一个富强的新枣阳。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让我们沿着十九大指引的康庄大道,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开拓进取,务实拼搏,加快建设生态枣阳、实力枣阳、美丽枣阳、活力枣阳、幸福枣阳,奋力开创建设更高层次襄阳市域副中心和全国县域经济强市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砥砺前行!

 

本网文章多为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